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a76350102ejhh.html)
山东省教育厅最近对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发现全省素质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六大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级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师有639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2.5%;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家长219人,占21%;给孩子选择学校的首要标准是"教学水平高,升学率高"的家长746人,占71.5%。有不少人认为,中小学所进行的智育,不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智力为主的智育,而是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发现,违背了教育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
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严重。调查显示,认为语、数、外课程更重要的学生1026人,占67.6%;参加语、数、外课外班的学生231人,占15.2%;认为考试对自己压力很大的学生486人,占32%;认为当前教育"只重视考试,忽视其他"而表示"最不满意"的教师144人,占18.6%。
三是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调查显示,认为现在学生最欠缺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401人,占51.7%;认为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更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的家长378人,占36.2%。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上课从来不主动提问的学生148人,占9.7%。
四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学校和教师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其他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中优秀生占30%以下的教师619人,占79.9%,其中认为优秀生占20%以下的教师473人,占61%;认为现在的孩子能够成才的比例在50%以下的教师520人,占67.1%,其中认为孩子能成才的比例为20%以下的教师274人,占35.4%。
五是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调查显示,每天上8节课以上的学生1026人,占67.6%,其中每天上12节课以上的学生140人,占9.2%;一天睡觉时间(含午休)在8小时以下的学生200人,占13.2%,认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的学生336人,占22.1%;认为教育应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进行改革的学生335人,占22.1%;认为现在的孩子与五年前的孩子相比课业负担更重了的教师447人,占57.7%;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足的家长289人,占27.7%。
六是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
其一,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二,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其三,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其四,近视患病率仍高居不下,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四大因素制约素质教育发展
山东大学副教授杨善民、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晓明等专家认为,素质教育面临着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受制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教育自身方面的原因。而教育本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
表现为一是投入重心过低,经济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如2005年度,山东东部的青岛市生均教育经费为5498元,西部的菏泽市则为1452元,差距为3.7倍。二是投入比例偏低。2001-2005年山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89%、1.86%、1.71%、1.54%、1.56%,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相关制度和措施还不完善,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评估在教育管理中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导向作用,没有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制度,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同时,高考招生政策的引导不利,对中小学的导向更多的还是"应试"。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学组织仍然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通过层层考核将"片面追求升学率"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教师素质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特别是在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农村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再加上学校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接受集中培训。
多方入手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后山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其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逐步将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区域环境。同时,完善提高教育质量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保证素质教育在城乡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和深入。
其二,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坚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其三,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在课程改革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编制、评估督导、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其四,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
其五,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认真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其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