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北京晨报》
爬树课也好,攀树课也罢,苏州校园并非 “第一个吃螃蟹者”,早在几年前,厦门大学就对外宣称将开设爬树课。苏州校园的创新固然是“拿来主义”,不过作为此项运动的实施者,在时下大学校园创新动力不足的当下,依然具有丰富素质教育内涵的现实意义。
攀树,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户外运动。笔者了解到,这项运动将在6月份走进苏州校园。目前苏州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正在培训教练,将来由他们指导学生爬树。爬树也能成为体育课?对此,一些学生表示“很期待”,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这样对学生真的好吗?安全有保障吗?(5月10日《北京晨报》)
爬树课也好,攀树课也罢,苏州校园并非 “第一个吃螃蟹者”,早在几年前,厦门大学就对外宣称将开设爬树课。通过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 “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而在美国,更是至少有1000个学校开设攀树课程。苏州校园的创新固然是“拿来主义”,不过作为此项运动的实施者,在时下大学校园创新动力不足的当下,依然具有丰富素质教育内涵的现实意义。
小小的爬树,却集体力、耐力、技巧与智慧于一体,尤其在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这种形式的创新,既有助于让极限运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又有助于让学生增加新鲜感,在专业化的锻炼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天赋,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长跑等校园运动相比,爬树课的开设可以让大学运动变得更为丰富,也说明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以形式的创新和丰富去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从而达到对素质提升的作用。
“爬树课”的真正意义在于,一方面表明大学的管理者,更加注意教学的形式创新,“拿来主义”式的借鉴,本身也是一种开明的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的开放与包容,就是要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一切有益的形式都允许存在,并积极支持。通过形式的丰富,才会有思想的对碰,学术的交流。否则,形式都僵化不变,甚至连尝试都不鼓励,那么如何实现大学教育的改革?
“爬树”能否成为国内素质教育的“爬坡”,效果如何恐怕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对于死水一潭的高等教育模式,这样的形式之变,也是难能可贵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