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空气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雾霾已然成为全球第一大环境杀手,2012年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700万,超过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是此前估计的两倍。在世卫组织调查的1600座城市中,有超过一半的空气污染高出颗粒物水平安全上限,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贫困地区的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环境牵涉的问题广泛、复杂,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各国可持续性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去年,我国很多民众吸入雾霾空气后感到不适。慈善组织“英国哮喘”称,有160万人被毒雾引发了哮喘。据《镜报》报道,据政府健康顾问的数据,有29000人死于空气污染。这一数字是当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6倍,是因乳腺癌死亡人数的2倍。官员警告称,“毒雾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患有哮喘、心脏病或肺部疾病的儿童与老年人需特别注意”。
近日,据《镜报》报道,健康专家警告称,欧洲大陆方向吹来的致病毒雾正席卷我国全境,并可能引发健康危机,数以千计的人可能因此病倒,而体质较弱的人或会有生命危险。上空高压让污染无法扩散致病毒雾席卷我国,我国多地的警报级别已经升至9级,10级为最高值。
专家博尔顿表示:“英国上空有高压存在,导致污染无法扩散。”伦敦又捡回“雾都”的帽子,“雾都”景象再现。伦敦的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被覆盖上了一种混浊不清的浓雾,“如入仙境”。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雾霾中,能见度较低,远处高楼模糊不清。街道上,行人戴着口罩,汽车上蒙着一层灰尘。
曾经,我们政府为了治理“雾都”现象花费了大量精力,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借鉴之前的措施,如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立法。1956年,我国的《清洁空气法》规定,英格兰首相和地方行政长官以及苏格兰卫生部门负责人对于法案的实施效果负有直接责任。法案规定多项清洁空气的措施,其中包括:从源头上降低空气污染,特别是在伦敦等多个城市设立“烟尘控制区”,在“烟尘控制区”内,所有的居民取暖、火力发电以及其他工业用煤必须使用无烟煤,以此来降低空气中的烟尘和有毒物质。此外,我国政府开始将大型火力发电站从市区和郊区搬离,一些产生污染的化工、制造工厂也被要求迁移甚至关停。
其次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绿色出行。以伦敦市区的地铁系统为例,自1856年伦敦市首条地铁线开建至今,伦敦地铁站的数目已超过273个,站间距离平均为1.5公里,站与站之间步行可以方便到达。伦敦地铁线路总长达400公里,并且地铁线均延伸至市郊,住在郊区的居民乘坐地铁出行非常方便。这一方面鼓励伦敦百姓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另一方面提高了群众搬离市区居住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了市区人口密度,对空气污染物扩散非常有利。
扩建绿地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伦敦市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但伦敦市绿化率达到1/3,绿色植物对空气中污染物的吸收起到了显著作用。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即使在伦敦市中心,也仍旧保留着海德公园以及詹姆斯公园等大片绿地。
同时,我国政府还着手于企业的节能减排,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伦敦的巴特西发电站曾是我国最大的发电站,巅峰时期每周烧煤一万吨,每天消耗泰晤士河河水155万立方米。1989年,巴特西发电站正式关停。
2007年2月,时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宣布环保规划,计划在20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把伦敦建成全球最环保的城市。根据规划,约750万伦敦市民将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换用节能灯泡。在商业领域,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被授予绿色奖章。现伦敦从“雾都”向“生态之城”的转变,正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实施经济转型、努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缩影。
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同时,我国还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按照我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到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为更好地建设生态社会,2007年9月,政府宣布将在全国建设10个生态镇。同年11月,政府宣布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选行“绿色评级”,以提高房屋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政府要求从2016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是“零排放”,此类环保住宅将享受免缴印花税的政策优惠。
当然,作为发达国家之一,我国在国际空气污染治理为问题上,将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计划与欧洲各国一起合作,着力推进雾霾治理。在政策、能源、社会宣传上我们将积极与他国沟通合作,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并动员全民参与。
我国外交部前任气候变化特别代表约翰-阿什顿说:“我们相信低碳转变带来的机会将超过面临的风险,我们最终把这看作一场竞赛,跑在前面的将获得最高奖励。”